Search

我遊覽過赤柱很多次,但這個地方我只曾到過兩次;每次都很有感覺,而且很有紀念性。

  • Share this:

我遊覽過赤柱很多次,但這個地方我只曾到過兩次;每次都很有感覺,而且很有紀念性。

【我家】赤柱軍人墳場

在75年前的八月,香港正正式式由三年零八個月的悲慘歲月中脫離,不再需要受到生命的威脅和傷害,亦都是有過這樣的一段歲月,令到前人明白和平從來都是來之不易。在這個曾經被戰火籠罩的月份,古蹟古鄉會帶大家走訪赤柱軍人墳場,向這些曾經以血肉之軀保護香港的軍人致敬。

曾經關閉的墳場,因一個「催淚」的原因重開。

赤柱軍人墳場位處黃麻角道一座小山丘之上,始建於1840年代,是香港最早期的墳場之一。19世紀的赤柱與現時極為不同,當時的赤柱是港島人口最多的地方,同時都是行政中心,但不少外國人都未能適應香港濕熱的氣候,死於熱症的駐港英軍及其家屬就被安葬到這個墳場。墳場曾經在1866年起長時間關閉,其後的數十年並沒有任何的下葬和立墓,直到1942年才重開,當中的原因相當催淚。

1942年正是日軍侵佔香港的年份,日軍曾與守軍在港島一帶,特別是赤柱展開連場激戰,更在聖士提反書院進行大屠殺。由於屍體過多,當時不得不重新開放赤柱軍人墳場,安葬691名死難者,包括有467名陸軍、37名海軍、3名空軍、23名商船隊隊員、39名英軍服務團團員、100名平民,及22名身分不明的死難者。

八角形石座上的十字架碑

設於墳場的正門,正面鑲有一把銅劍,豎立於一個八角形的石座上。

「1941:1945」紀念碑

為英僑聖喬治.聖帕特里克.聖安德魯及聖大衛協會以悼念於1941至1945年期間為香港捐軀的戰士所立。

設於墳場的正門,正面鑲有一把銅劍,豎立於一個八角形的石座上。

「1941:1945」紀念碑

為英僑聖喬治.聖帕特里克.聖安德魯及聖大衛協會以悼念於1941至1945年期間為香港捐軀的戰士所立。

刻有《聖經》經文的紀念石碑

紀念石碑分成四座,銘刻了於一戰940名及於二戰中約1,500名逝去的軍人,又包括在此墳場葬下691名戰爭死難者的名字,其中一座刻有《聖經》經文「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」。

聖士提反書院 大屠殺

在二戰日軍侵略的過程中,港島一帶是戰事最激烈的戰場,其中在戰事的尾聲就在赤柱發生過一宗大屠殺事件。早在1903年成立的聖士提反書院,在戰爭發生期間就被用作軍用醫院,並且門前亦有清晰的紅十字符號,理應不會受到攻擊。然而在1941年12月21日,日軍為報復英軍的激烈抵抗,就到達書院殺害傷兵、教職員以及學生,更有部分傷者被肢解,甚至更有護士被強姦殺害,畫面相當慘烈。部分喪生的教職員和學生,事後就被送到赤柱軍人墳場安葬,是次的大屠殺事件亦在戰後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被提及和指證。

#歷史 #建築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